世界粮食日,看物联网如何帮我们“端牢饭碗”

2018-10-22

2018年10月16日,是第38个世界粮食日。早早的,“端牢国人饭碗,保障粮食安全”的系列主题就已出现,引发强烈关注。
      我国目前还不是农业强国,但绝对是农业大国,近年来,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较高水平,粮食库存充裕,粮食供给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。能够轻松“吃得饱”的国人,粮食需求已向“吃得好”、“吃得安全”转变。

   粮食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之根本,我们要关注的,自然转变为如何推动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,着力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,确保人民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,让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,加快构建更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。

粮食种植

  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,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粮食种植、储存、运输、配送整个过程的实体运动及流通环节的一切活动中,解决或改善目前粮食在流通环节中存在的各类问题,保障粮食安全。
     粮食在种植期间,或多或少存在着添加高强度农药等各种生物化学物质促生长的情况。那么在这一环节,物联网摄像监视、定位查验,以及生化物质传感器、红外检测器等物联网技术和设备,实时监测粮食的种植过程,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了。客观的硬件可以将粮食安全精确到数据,合格部分甚至还能给予评级。

粮食仓储

   粮食在存储期间,由于特定的环境、气候和通风条件等因素的变化,粮仓里的温度或湿度会发生动态变化,以及粮仓中气体、微生物以及虫害等因素,都极易造成粮食腐烂或产生动物危害。另外,粮食是有生命的,其储存周期一般为2年至3年或者3年至5年,储存周期损耗最大的是水分流失,不采取有效措施即会使粮食在存储中的质量大打折扣。
  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粮仓监控预警系统,每个粮库安装上一定数量的摄像头和粮温传感器, 对存储粮食的温度、湿度和气体浓度等参数进行采集、存储,并向监控中心传送数据,执行监控中心的指令,控制粮食损耗,从而创造粮食储存的经济效益。
  在保证粮食储存质量的同时,据统计,通过物联网技术手段改造的粮仓,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30%,能耗降低40%左右,由此,对降低管理成本和储存成本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
粮食运输

   物联网基于全球定位系统(GPS)卫星导航定位技术、RFID、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,在粮食物流过程中可实时实现车辆定位、粮食运输监控,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的管理系统。目前,已初步实现了粮食物流作业的透明化、可视化管理。
   物联网技术在粮食运输工具之间的应用,可以极大地提高粮食运输效率。具体来说:首先,运输过程的可视化,可使粮食运输车辆做到及时、准确的调度, 从而提高运输效率,尽量避免无效运输;其次,把粮食运输车辆纳入物联网,实现对车载粮食的动态感知,动态监控在途粮食的质量与安全,可以降低粮食运输途中的损失;第三,可以实现对各供需粮点库存、在途运输量的动态掌握,科学做出运输决策,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运输的合理性, 实现粮食物流的有效流通。

粮食配送

        基于传感技术、RFID技术、云计算技术、云存储技术等各项先进技术,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和粮食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、自动化操作网络的系统,由此可以实现物流与制造联动,实现商流、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。如:有这些先进的粮食自动化物流中心,就实现了机器人码垛与装卸,无人搬运车进行物料搬运,在自动化输送线上开展拣选作业,出入库由自动化的堆垛机完成,以及物流中心信息与制造业ERP系统无缝对接。由此,整个粮食物流作业系统与生产制造环节,就实现了自动化与智能化。


分享